2012年6月6日 星期三

兩岸南極科學研究合作包裝下的一國兩區現在進行式


以下是今天就昨日自由時報的一篇 『台灣第一次主導南極考察計畫,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東華大學、正修科大與中山大學合組研究團隊,2009 年啟程,迄今 3年,昨天首度發表成果』之回應投稿,不知會不會被刊登  ( 後確認未被刊登) 。

==============================================

《兩岸南極科學研究合作包裝下的一國兩區現在進行式》


繼 貴報從去年 5 月20日之專文『我科學家穿中國隊服發言 南極研究發表惹議 』及其後續活動報導,昨日又專文報導了『台灣第一次主導南極考察計畫,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東華大學、正修科大與中山大學合組研究團隊,2009 年啟程,迄今 3年,昨天首度發表成果』。誠如自前年起,台灣在 WHA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副會員身份列席,而等同在該國際舞台正式向國際社會社會宣示『一國兩區,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一般,而今在兩岸科學研究合作的包裝下,所有來自台灣的科學人員都在『中國南極研究 ( China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CHINARE )』之名下進行南極研究,證諸前述去年 5 月之專文到後續一路下來之報導,而昨日的報導 ( 實體報紙才有,電子報沒有 ) 中,那張首位站上南極的台灣學生、中山大學博士生張祐嘉在其南極研究活動中的影像亦顯現其係穿著繡有 CHINARE ( China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 之於南極國際社會的正式官方標誌之中國南極研究隊的制服。



( 影像來源:自由時報 )

這些來自台灣的科學人員不只在為中國從事南極研究活動,其成果會被登載於中國之名下,且為中國積累其『南極存在 ( Antarctic Presence )』進而提升其在另一個極國際舞台之南極公約 ( AT, 1959 ) 中就國際南極事物的發言權,完全無助於台灣而已。

南極是如假包換的國際舞台,南極科學研究活動具國家主權意涵,並攸關各國在南極國際舞台遠比於 WHA 更巨大之國家利益,各國,尤其是資源較欠缺的國家,都以『國際合作』模式涉入南極研究,包括硬體設備分享和研究計畫參與,如外勞的母國之一的泰國與日本合作而在 2004/05 年南極夏季以其自製的機械手在日本的昭和研究站投入南極海洋學研究而開啟了泰國國家南極研究活動,馬來西亞與印尼則分別和紐西蘭與澳洲合作,模里西斯和波羅地海三小國之一的愛沙尼亞 … 等也早已採同樣模式投入而分別開啟了其國家名義下的南極研究活動;後來者如巴西、烏拉圭、捷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烏克蘭… 等更擁有研究站 ( 後者係由英國贈送 ),這些國家的經濟實力應都不如台灣。

南極研究站並非如昨日的報導所稱需以破冰船才能抵達,不乏經空中交通者,如紐西蘭的Scott Base 和美國之McMurdo Station ( 南極最大者 ) 及位於南極點的Amundsen-Scott Station;且中國也非唯一擁有破冰船之國家 ( 隔鄰日、韓都有 ),所以台灣只好去參與中國名下的南極研究活動不成理由。

在民進黨執政時,台灣南極學會曾投書並多次透過各種管道推促其如農耕隊般而派遣台灣南極科學研究隊到他國研究站參與具普世價值的南極研究相關議題 ( 全球暖化及臭氧層耗蝕 …. ) 研究,甚至派團出訪他國的研究站 ( 不乏友台的國家,它更無需中國同意 ),以對國際南極議題做出貢獻,惜未有下文。國民黨倒是聽得很清楚,卻顛倒做;在馬英九主政後,在南極國際舞台已悄悄地向國際社會正式宣示『一國兩區,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3 年了。

除了美、日、歐盟與WHA,聲稱關心台灣主權與國家利益的民進黨和台聯黨實可起而行地開啟在南極國際舞台為台灣做些事,或至少,其國會議員可在國會質詢上述之『一國兩區』議題吧 !

( 其他詳細的相關論述請見福爾摩沙南極研究站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