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籌劃 2010/2011 南極夏季派遣台灣南極訪問團出訪他國南極研究站

南極大陸國際舞台遠比 WHA 提供我國更多更迫切的國家利益,它是無主地,如公海和太空,是當今我們唯一能以台灣正名進軍的國際舞台

在 DPP 執政時,台灣南極學會 ( ASOT ) 曾奮力透過各種管道向其推促 ( 如傳統上派遣農耕隊般 ) 派遣台灣南極科學研究隊到他國的南極研究站從事科學研究,但連樓梯聲都未曾想響過,馬統上台後馬上顛倒進行這些而使台灣的南極外交淪陷當今,以台灣為名走出國際社會比過去任何時候更迫切

ASOT 只好改變策略,籌劃期 2011/2012 南極夏季 ( 2011 年 11 月至 2012 年 2 月底間 ) 派遣台灣南極訪問團出訪他國南極研究站,趕上泰國 ( 早於 2004/2005 南極夏季即在日本昭和南極研究站而使用其自製的機械手開啟其南極科學研究活動而進軍南極國際舞台 )馬來西亞、毛里西斯和 Estonia 等國而以台灣為名進軍南極國際舞台,需要資金贊助者,能幫忙者請與 ASOT ( 上有 e mail ) 聯絡。

泰國於2004/05 年南極夏季開啟其南極研究

外勞的母國之一的泰國於 2004/05 年南極夏季,於日本昭和研究站使用自製的機械手從事海洋學的研究而開啟其南極研究活動,進軍南極國際舞台。

100 年前的現在,隔鄰日本開啟了其南極活動

100 年前的現在,隔鄰的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在西方國家才完成數百年的尋找南極大陸之海上探險之後,正開啟南極陸上探險活動時,迎頭趕上而開啟了其南極活動。

由於低階軍官白瀨和在贊助者等先覺者的識見,使得日本在南極國際舞台上也能佔有一席之地,而能為其在南極國際舞台之國家利益著謀。


( 1910/12年‧日本‧白瀨 ) ( 摘自拙作《前進南極‧從南極看台灣》台中晨星 / 1999 )


                                             ( Photo Source : http://australianmuseum.net.au/image/Lieutenant-Nobu-Shirase )

儘管大眾對募款冷淡,卻幸得前首相大隈重信 ( Count Okuma, 1838 -- 1920 ) 的資助,日本海軍上尉白瀨矗 ( Nobu Shirase, 1861 – 1946 ) 在1910年12月1日於極端冷清的歡送聲中,率領著23人的日本南極探險隊自東京啟程,使用的是1艘30公尺長的開南號 ( Kainan Maru ) 捕鯨船。

這個來自素無探險傳統與背景之國家的南極探險隊首先在次年2月7日抵達紐西蘭的威靈頓 ( Wellington ) 港,但在4天的停留中,當地媒體滿懷敵意且極端尖酸刻薄的嘲諷而讓他們極為惱怒。

3月6日,開南號航抵羅斯海域西側的維多利亞領地 (Victoria Land ) 海岸。由於冬季已近,天候不佳以及浮冰阻隔故登陸不成,他們只好折回雪梨。而澳洲人的冷漠甚至敵意也不遑多讓,幸得市郊法克魯斯 ( Vaucluse ) 區1位居民的勉強同意,讓他們在其後花園紮營過冬,而由小部分成員折回日本募款。曾參與1907/09年雪可頓之南極探險活動的大衛教授也給了他們協助,但因經費實在極端拮据,他們在那裡幾近過著乞討的日子。



11月19日,在後續的資助下,開南號再度南下。1912年1月16日,他們在鯨魚灣 ( Bay of Whales ) 驚遇挪威的前進號正在等待阿蒙生 ( Ronald Amundsen ) 等人自南極點的歸來,惟卻不知道他和史考特 ( Robert Scott ) 已分別完成了南極點探險。

白瀨的6人小隊花了數天方攀上90公尺高的羅斯冰棚 ( Ross Ice Shelf ),再以狗拉雪橇向南推進。28日,他們深入了約260公里而抵達80° 5' S左右。白瀨乃取名放眼所及之冰棚為『野本冰原 ( Yamoto Yukihara )』。同時,另1個東行小隊則隨航往愛德華7世領地活動。

6月20日當他們返抵橫濱時,受到英雄式的熱烈歡迎。今日愛德華7世領地與羅斯冰棚東側接壤之地區,被名為『白瀨海岸 ( Shirase Coast )』而為南極大陸上難得以來自東方世界的探險者為名的地方。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派台灣南極訪問團、舉台灣旗以出訪他國的研究站

為因應 ---

1. 台灣的南極外交已經悄悄淪陷,我們在南極舞台的國家利益遠多於在 WHO/WHA。

2. 連外勞的母國之一的泰國都已經派遣其研究員到日本的昭和研究站工作,而啟動其南極研究,甚至在2004/05年曾以自製的機械手從事南極海洋學研究。其他如毛里西斯、印尼及馬來西亞… 等也都在進行南極研究,台灣自應迎頭趕上。

敝台灣南極學會 ( ASOT ) 在今年初向具指標性的某大國之南極研究單位提出申請,是否入選將在近日揭曉,如入選則將在今年12月中到明年1月初間派遣台灣南極訪問團、舉台灣旗出訪其ㄧ個南極研究站,和附近另一個他國研究站。除探訪,也期望經衛星通訊和台灣的學校間做遠端教學 ( Antarctic Remote Education )。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台灣人在南極的白色恐怖

南極之大自然白色恐怖


本書第六章所介紹的南極特殊自然現象潛藏著危險性,而對所有人具『白色恐怖』威脅:

(1.) 南極大風雪 ( Antarctic Blizzard )

(2.) 白化視覺錯亂 ( Whiteout )

(3.) 南極下坡風 ( Katabatic )

(4.) 冰縫 ( Ice Crevasse )

台灣人在南極的人文白色恐怖

1996年,筆者自紐西蘭組了1個共10人的南極船遊觀光團準備在2月初南下位於高緯度、知名之羅斯島 ( Ross Island ) 地區。

行前,當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 PCT ) 之台南神學院教務長 ( 今玉山神學院副校長 ) 陳南州牧師剛好到紐國休假。當時本人想:那將是第1個台灣團體探訪南極大陸之該地區,且因費用昂貴要跑一趟不容易,尤其要去高緯度地區而應把握機會。乃央請陳牧師安排請其隨後將到之公子自台灣攜去經大家簽名、可顯示『各族群攜手合作、建構命運共同之如東方瑞士般小而美,且富海洋文化的台灣國家』願景之旗幟,以便隨行攜到南極留影。他欣然同意地即聯絡當時PCT總幹事之資深秘書施瑞雲小姐,她乃趕計程車赴遷回台不久之台灣獨立聯盟辦公室取八菊旗及台灣獨立聯盟會旗各1面,並經包括高俊明牧師等多人簽名後轉送到紐西蘭。

因自知到時可能無人會與本人拉旗合照,乃於紐國再邀當地之台僑簽名後,請內人將該兩面旗車縫成一,並在一旁加上繩索以便到時可將一側綁在固定物上,讓我獨自即可拉另一側而被拍照。

經過約10天的航行,我們的船在西方航海人流傳這樣描述之南冰洋上往南穿越 -- Roaring 40、Screaming 50以及 Furious 60 ( 咆哮的40° S、狂暴的50° S及尖叫的60° S ) -- 後終於2月底挺進到船行盡頭之高緯度的McMurdo峽灣底。在連續數天探訪就近之3個英國早期南極探險活動所遺留下來之數個古基地 ( Historic Huts ) 後,我們於2月28日早上花了2個多小時拜訪了南極最大之科學研究站 --- 有1,200人的美國McMurdo Station。

繼之我們轉往鄰近的紐國科學研究站Scott Base訪問,但才進行約15分鐘,廣播器突然宣佈因天候即將變化而需緊急撤退。我交代團員整裝 ….,後請1位紐國職員一起衝到外面的基地路標處幫我拍了這張相片 ( 由於極冷,他按了快門後,即將相機丟置於地上而衝進室內 )。

上船後有1對夫婦團員問我那是什麼旗幟?我即將該旗攜到其船艙以向他們解說,他們詢問可否簽名?我回以歡迎,他們就簽了名。惟數天後,他們告知我說睡不著 ….。我會意乃立即攜該旗幟到其船艙,並當面將他們的簽名塗抹至其滿意為止。

該旗幟已物歸原主,而其上面的白色塗抹痕跡即為『台灣人在南極之人文白色恐怖』--- 台灣人內心揮之不去的警總 --- 之印記,其故事發生處離台灣超過1萬公里,時間是解嚴後已9年 ( 當時也正值中國以導彈試射威脅台灣的首次總統直選 )。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帝王企鵝之特異繁殖過程給台灣人的啟示

( By Khia-go siN seN / Copyright Reserved )

帝王企鵝的身高與體重分別可達約115公分與40公斤,其以體型最大及外形優雅而得名,它們亦是唯一能在南極過冬的溫血動物,而其繁殖過程尤其對欠缺命運共同意識的台灣人極具啟示。

在每年2月底之南極秋初,當其他已完成繁殖的野生動物紛紛離去之際,它們則歷經一個夏季的攝食而有充沛的體能,反而自海岸向南極大陸之內陸棲息地推進,以開啟其感人之特異繁殖過程。每年5、6月份,配對後之雌鵝產下一個重約4.5公斤的巨蛋,不久即將其交與雄鵝。

( 帝王企鵝 / Glenn Grant‧NSF, USA )

雌鵝需經更遠 ( 海面已冰封,可能達200公里 ) 的長途跋涉,而在約消蝕了25 % 左右的體重後回到南冰洋過冬。


( 在嚴苛自然條件下孵蛋的帝王企鵝之命運共同體 / Source:Khia-go siN seN)

雄鵝則在可低至 – 60 °C之劇寒、強風可達時速150至200公里的風凍效應 ( Wind-chill Effect ) 及永夜下將蛋夾孵在兩腳間,覆蓋著羽毛並與地面隔離之處,抱孵。他們可能多達6,000隻成群地互相蜷靠成『命運共同體』,而互換位置以保溫

64天後,約在每年7/8月份小企鵝便破殼而出,惟在前後已約 4 個月無進食,體重剩下原先的 1/2 之雄鵝還自胃內吐出液汁以餵食其幼鵝,雌鵝也經長途跋涉而適時地出現。她可以在可能達數千隻的族群規模中,聽音分辨而找到雄鵝和幼雛。

在換手之後,已半年沒進食、體重剩一半的雄鵝乃需長途跋涉 ( 可能達數百公里 ) 回到海中攝食以補回所已消蝕之巨大體能 -- 爸爸真命苦。1 個月之後,它再回到繁殖地點並輪流來回覓食以撫育幼鵝。

沒有國家之台灣住民極需效法帝王企鵝,建構『命運共同體意識』方能對抗險惡的惡鄰吞併,以保真正的安定並免苟安、恐懼與卑屈。

( 幼雛 / Source : Antarctica NZ )

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海洋國家子民的 Great achievement with great thought


                                              ( Source : Rueters / Taipei Times )

《中文報導》

澳16歲少女獨航 成功環遊世界

(Source : 自由時報)

〔編譯魏國金/綜合雪梨十五日外電報導〕十六歲的澳洲少女潔西卡.華森,十五日在穿著粉紅色衣服、揮舞粉紅色旗幟的熱情鄉親歡呼聲中,讓自己駛進歷史;當她駕駛十米長的「艾拉的粉紅佳人」帆船,航越終點線後,她成為不接受協助、中途不停靠、獨力環繞世界一周的最年輕航海家,送給還有三天就滿十七歲的自己一份最好禮物。

中途不停靠 費時7個月破紀錄

澳洲總理陸克文出席在雪梨歌劇院為華森舉行的歡迎會,這是她七個月來首度踏在陸地上,她必須靠人協助才能穩當地走在鋪展於其帆船前的粉紅色地毯。陸克文對她說:「妳現在或許覺得步履有點蹣跚,但在澳洲人的眼中,你卻是昂首闊步,因為妳是我們最新的澳洲英雄。」

華森隨即表示:「我不認為自己是英雄,我只是一個相信夢想的普通女孩,你不必成為特殊人物才能成就令人驚訝的事,你只要有夢想,相信它,並戮力而行就可以了。」她說她的行動證明了「只要下定決心去做,任何事都有可能」。

世界速度航海協會並不會承認華森的紀錄,因其最低年齡限制是十八歲。一九九九年以十八歲之齡締造目前紀錄的潔西.馬汀讚揚華森說:「我花了十一個月獨力航行全球,她卻只花了七個月,她能完成該壯舉,就沒有事能難倒她。」

八歲開始駕帆船的華森繞過南非、穿越赤道、行經南美合恩角、越過大西洋到南非,再經印度洋並繞至澳洲南部,在繞過塔斯馬尼亞島後抵達終點,整個航程達兩萬三千海里(四萬兩千五百九十六公里),除了與惡浪、暴風雨奮戰外,她必須一手打理所有的修繕以及加油工作,她也有自娛之道,比如與停在船上的海鳥「蠢蛋」大聊時尚與男孩,引吭高歌、吃巧克力甜食。

華森去年試航時不慎與另外一艘船隻相撞,導致她居住的昆士蘭州政府要求她取消航行,但華森不理會批評,仍按計畫啟程。她的網站(http://www.jessicawatson.com.au/)和她在帆船上撰寫的部落格文章,吸引了大量粉絲。

至於未來,她說,她期待一些單純的快樂,比如,漫步沙灘、吃新鮮水果,以及閱讀,同時回到十六歲女孩的生活,她還打算將這次航行的種種寫成一本書。

------------------------------------------------------------------------------------------------------------------------------

《英文報導》


Australian girl sailor circumnavigates globe

(Source : Taipei Times )


AFP, SYDNEY

Sunday, May 16, 2010, Page 1

Australian yachtswoman Jessica Watson, 16, arrives at the Sydney Opera House wharf after her unassisted solo voyage around the world in her yacht Ella’s Pink Lady in Sydney yesterday.

PHOTO: REUTERS

Australian schoolgirl sailor Jessica Watson sailed into history yesterday as a noisy pink-bathed crowd welcomed her home as the youngest person to sail around the globe solo, non-stop and without help.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took to the harbor and lined the foreshore to celebrate as Watson, 16, crossed the finish line in her bright pink yacht, ending a remarkable 210 days at sea.

Harbor Master Steve Young sounded a pink hooter to signal the official end to her voyage, and a tugboat sent up a celebratory jet of water as the beaming teen steered through the harbor mouth, waving to the throng of onlookers.

It was a “daunting” change of scenery for Watson, who said she’d grown used to the monotony of isolation and “empty waves.”

“I haven’t seen a person for almost seven months and suddenly there’s people everywhere, faces, so much color, so much noise, so much everything,” Watson told reporters. “It was amazing and very overwhelming.”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 Kevin Rudd joined the teenager’s emotional parents Roger and Julie to welcome her at the Sydney Opera House, where she took her first steps on dry land in almost seven months, to wild cheers and applause.

You may feel a little wobbly on your feet just now,” Rudd told Watson, who needed help to hobble on unsteady feet up the pink carpet from her boat. “But in the eyes of all Australians, you now stand tall, as our newest Australian hero.”

Watson appeared incredulous at her jubilant reception, broadcast live on commercial television to millions of Australians, and was quick to dismiss the prime minister’s praise.

“I don’t consider myself a hero,” the schoolgirl said. “I’m an ordinary girl who believed in a dream. You don’t have to be someone special or anything special to achieve something amazing, you’ve just got to have a dream, believe in it and work hard.”

“I’d like to think that by sailing solo, non-stop and unassisted around the world, I’ve proved that anything really can be achieved if you set your mind to it. Anything really is possible,” she said.

Although the World Speed Sailing Council will not recognize Watson’s record, as its minimum age is 18, her seven-month voyage makes her the youngest person to achieve a solo, continuous and unaided circumnavigation.

This story has been viewed 495 times.

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台灣南極學會招募新會員說明

海洋台灣‧前進南極‧科學務實‧優質生態‧先進國家


為今年底明年初派台灣團隊到他國之南極研究站工作或訪問計畫
台灣南極學會招募新會員說明

敬請支持

( 2010年2月 )

台灣南極學會的宗旨

A.對南極之人文與自然知識的探討、傳播與應用。
B.推展開啟以台灣為名之南極科學研究 ( 含設立Formosa研究站 ) 與體育活動。
C.推促台灣成為一個具備海洋文化、科學務實精神與優質之生態環境等條件之現代化的新國家。

當今 ( 2010年 ) 欲推動的計畫

期經募款而以民間自力,在下一 ( 2010/11 ) 南極夏季 ( 即今年的11月初至明年的2月底間 ) 派遣台灣南極科學研究隊到他國的研究站工作,或派遣台灣訪問團出訪他國的研究站,除落實前述本會之宗旨 ”B.”,並慶祝敝會成立10週年。

推動前述計畫的理由

A.南極科學研究內容符合我們的需要南極冰帽對全球的生命系統和天候型態扮演者極為重要的影響角色,大自然災害頻傳的台灣亟需參與南極科學研究項目中的『環境科學』,以深入瞭解全球暖化所致日益嚴重的全球環境變遷 ( Global Change ) 之機制、影響層面及反應策略 ( 包括產業發展方向、國土規劃及大自然災變的民防救難系統建構 … 甚至發展相關綠色科技 … 等 )。

B.南極科學研究表面上是學術,實為國際外交活動的一環,它我們比WHA提供我們更多且迫切需要之國家利益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敝會曾力促其如農耕隊般,派遣台灣南極科學究隊到他國的研究站工作而以台灣為名登上南極國際舞台。KMT上台後即在『兩岸』合作之前提下,派台灣研究員以『中國台灣省籍』身份參與『中國的南極科學研究 (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CHINARE )』。我們應在自己名下進行『台灣南極科學研究 ( Taiwan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TWARE;如日本的JARE及紐西蘭的NZARE )』,並參與『國際』合作之研究計畫。

C.南極大陸是無主地,如公海與太空,是我們唯一可以自由用台灣正名進軍的國際舞台。

D.當前KMT將台灣各項活動全面綁在中國名下之際,以台灣為名開拓國際活動空間更形重要。

E.連外勞的母國之一的泰國都已經派遣其研究員到日本的昭和研究站工作,而啟動其南極研究,甚至在2004/05年曾以自製的機械手從事南極海洋學研究。其他如毛里西斯、印尼及馬來西亞… 等也都在進行南極研究,台灣自應迎頭趕上。

F.落實海洋台灣政策

為推動前述計畫敝會需招募新會員

敝會成立於 2000年11月25日,因南極議題在台灣極為冷門致繳費會員數及資源極為有限 ( 我們在連一條電話線、一部電腦及一張桌子都沒有的情況下,已慘澹經營近10年 ),使會務難以運作。今將會費降到最低,期能補充會員達到至少35人以便預計在 2月27日理監事會中經審查會員資格而在 3月 21日召開會員大會,改選各項職務以利會務運轉而能推動前述『有時間壓力』的計畫。敬請支持台灣的朋友,支持本學會及前述計畫。

入會辦法

詳見敝會網站 ( www.asot.org ),上有入會表可下載。

聯絡辦法

聯絡人:Khia-go LEE / Email : khiago@gmail.com )